近期,我院周岐海教授团队联合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在iMetaOmics在线发表了题为“Species-level explor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the leaf-eating Presbytis monkeys reflected the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y and specialized dietary niches: conservation on the fourth biodiversity level”的文章。iMetaOmics作为iMeta(IF=33.2)子刊,发表生物技术、微生物组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相关学术论文。
全球范围内,75%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人类干扰导致的森林砍伐和栖息地丧失。白头叶猴和黑叶猴是两种仅栖息于喀斯特森林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鉴于人类干扰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景观遗传学、营养分析、行为观察、237个样本的全长16S rRNA基因测序以及深度宏基因组测序),研究了两种野生叶猴在人类干扰下(以动物园作为最强干扰的参考)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并提出野生灵长类的保护不仅应关注宿主遗传多样性,还应关注人为干扰下共生微生物组的变化。
我院周岐海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2020级研究生郭秋艳为共同第一作者,周岐海教授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朱立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imo2.70051
亮点
对濒危Presbytis叶猴的物种水平肠道微生物组分析揭示了从野生到圈养环境的人为干扰梯度上存在明显的微生物转变。
基于1,199个高质量MAGs的功能宏基因组学揭示了微生物在纤维素和草酸盐降解方面的适应,支持宿主在高纤维、高草酸盐的石灰岩森林饮食中生存。
人类相关类群(如毛螺菌科、普雷沃菌科、密螺旋体属)丰度的增加与接触人类食物和环境相关,表明微生物组的“人源化”。
本研究提出“共生微生物多样性”作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之外的生物多样性第四层级,强调了其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