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武正军教授团队发现鱼类新物种——颏须云南鳅

发布时间:2025-09-28 作者: 浏览次数:10

  武正军教授团队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发现条鳅科云南鳅属(Yunnanilus)鱼类新物种——颏须云南鳅(Yunnanilus mentibarbatus)。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形态学与分子证据,最终确认了该新种地位。

  云南鳅属鱼类主要栖息于高原溪流、沼泽和湖泊等缓流水体,自1925年建属以来,因种内表型变异复杂,其分类体系长期存在争议,目前记录有效种22个。本研究通过标本测量与形态比较学分析,发现该新种的鉴别特征有:全身被鳞、侧线不完全仅具16-21个侧线孔、眼中等偏小(直径小于眼间距),具明显齿状突起。基于线粒体基因COI和Cyt b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颏须云南鳅在云南鳅属内形成独立分支,且与近缘种间的遗传距离最大达11.71%,分子证据进一步支持其为新种。

  该新种最特别之处是其颏部具有一对乳突状突起,这一特征在云南鳅属物种中首次发现,种加词“mentibarbatus”由此命名,组合自拉丁词“mentum”(下巴)和“barbatus”(有须的),直接体现了这一鲜明的形态特点。但由于新种采集地季节性水流湍急导致采样困难,该研究仅采集到雌性标本,雄性标本是否具有该特征尚未得知,研究也表明颏须是否为该物种的稳定特征仍需进一步研究。

  此外,云南鳅属鱼类栖息在狭窄的生境中,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在云南鳅属中,多个物种因环境影响导致数量减少,被列入202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该新种栖息于宜良县九乡村一洞穴内外,环境狭窄,其水系属于南盘江(云南段)。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南盘江在多个断面未能达到目标水质标准,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生植物减少等人为因素正持续加剧,进一步导致云南鳅属种群数量下降。这一现状突显了加强生境保护对于维系该类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中科院二区)上正式发表,题为“Yunnanilus mentibarbatus, a new species of loach from Yunnan, China (Cypriniformes, Nemacheilidae)”。本研究第一作者为我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陈焯妮,我院杜丽娜副教授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梁艳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为厘清云南鳅属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分类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彰显了我院在淡水鱼类分类与保护研究领域的持续贡献。

  研究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珠江流域渔业资源与栖息地调查专项和教育部广西师范大学稀有濒危物种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基金的联合资助。同时,该研究特别感谢段鸣谦先生与雷春云先生在样本采集上提供的帮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3897/zse.101.162354

 颏须云南鳅分布地及生境照

 颏须云南鳅标本照及活体照

 颏须云南鳅唇部齿状突及颏部特有的一对须状突起


联系方式
电话:0773-3556072
学院邮箱:SKY@gxnu.edu.cn
邮编:541006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镇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信访电话:0773-3560375
信访邮箱:skyjw@mailbox.gxnu.edu.cn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联系电话:0773-3556072  联系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
信访电话:0773-3560375 信访邮箱:skyjw@mailbox.gxnu.edu.cn
logo
Copyright © 2020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桂ICP备05000954号-1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